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日发布《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全文如下:
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
(2025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全面开拓中国妇女事业发展之路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二)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三)推动妇女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四)充分发挥妇女主体作用
(五)携手全球妇女共建共享美好世界
二、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作为国家行动
(一)完善妇女事业发展工作格局
(二)统筹规划妇女发展目标任务
(三)加强妇女权益法治保障
(四)营造平等和谐社会环境
三、妇女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一)绝对贫困全面消除
(二)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三)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四)社会保障不断夯实
(五)家庭生活更加美好
四、推动妇女走在时代前列
(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
(二)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平等参与
(三)在文化繁荣发展中展现风采
(四)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担当作为
(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干奉献
五、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一)参与妇女领域全球治理
(二)深化妇女发展合作交流
(三)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
结束语
四、推动妇女走在时代前列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中国妇女自觉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行动建功新时代,以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
中国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拓展妇女参与渠道、提高参与能力、激发创造活力,广大妇女“半边天”作用充分彰显。
在就业创业中彰显价值。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创业创新巾帼行动、巾帼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在“国聘行动”“春风行动”中设置妇女招聘专区、举办专场,推动妇女就业扩规模、提质量。将就业性别歧视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制定《工作场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参考文本)》和《消除工作场所性骚扰制度(参考文本)》,指导用人单位完善工作场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和消除工作场所性骚扰的制度,切实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截至2024年底,提供6400亿元贷款支持849万妇女实现创业梦想。2012年以来,妇女占就业人员比重保持在43%左右,第五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女性从业人员占42.6%,比第四次经济普查时提高3.6个百分点。广大妇女争先创优,全国“道德模范”中妇女占34%,“最美人物”以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妇女占30.9%。1821名妇女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1957名妇女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001名妇女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6489名妇女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在科技创新中奋勇争先。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制定《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参与科技决策、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等16项具体措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家项目A、B、C类适当放宽女性申请人年龄限制,分别较男性申请人延长3年、2年、5年。依托中关村论坛、浦江创新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设置科技女性峰会和论坛,持续举办巾帼工匠论坛、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研修班,为女性科技人才交流学习、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搭建平台。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达到45.8%,她们在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啃“硬骨头”,破“卡脖子”难题,潜心攻坚、勇攀高峰,为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要贡献。

在乡村振兴中勇立潮头。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强女农民培训赋能,2017年以来,“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培训女农民224.1万人次;2022-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妇女1.2万人。广大妇女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认定的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中妇女共有100人,占36.6%;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奖选手妇女占69.5%;截至2024年底,获得技术职称的女农技推广员为13.4万人,占35.4%。

在数字经济中绽放光彩。颁布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开展妇女数字素养教育与技能培训、发展巾帼电商品牌等措施。广大妇女适应数字时代要求,踊跃投身数字经济发展。2024年,共有14147名妇女取得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占42.3%。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妇女超过一半。数字贸易、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就业者中妇女约占三分之一,数字经济性别红利不断释放。

(二)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平等参与
中国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重视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妇女享有平等政治权利,踊跃参与民主实践,积极贡献巾帼力量。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中妇女代表比例不断提升。2023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妇女代表790人,占26.5%,比第十二届、十三届分别提高3.1个、1.6个百分点;全国县、乡两级人大妇女代表比例分别为31.64%、32.36%。人大妇女代表依法履职尽责,听取和反映妇女群众和各方意见建议。2018-2025年,全国人大妇女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共29328件,占建议总数的42.3%。

在人民政协各类协商会议中议政建言。政协全国委员会以及地方委员会中,女委员比例呈增长态势。2023年,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女委员共487人,占22.4%,比第十二届、十三届分别提高4.6个、2个百分点;全国省级政协女委员5401名,占省级政协委员总数的27.36%。政协女委员认真履职尽责,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发挥重要作用。从第十四届以来,全国政协女委员提出提案4282件,占提案总数的26.6%。
积极参与决策和管理。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制定实施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对配备女干部和女性正职提出数量、比例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应配尽配。中共党员和党代会代表中的女党员比例逐步提升,2024年女党员占30.9%,比2012年提高7.1个百分点;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女党员占27%,比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高4个百分点。全国法官中女法官占42.3%,全国检察官中女检察官占43.78%,全国陪审员中女陪审员占51.5%。
广泛参与基层民主建设。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妇女在村委会成员中的比例。2022年,村委会成员中妇女占26.1%,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居委会成员中妇女占54.3%,比2012年提高5.5个百分点。女职工积极参与企业民主管理,2023年,企业董事会中女职工董事占职工董事的37.7%,比2012年提高11.4个百分点;企业监事会中女职工监事占职工监事的41.9%,比2012年提高14.9个百分点;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职工代表占34.2%,比2012年提高4.4个百分点。城乡社区建立妇女议事会43.1万个,就涉及妇女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广泛协商。
(三)在文化繁荣发展中展现风采
中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注重发挥妇女创造精神财富的重要作用,大力培养女性文化人才,广大妇女积极发挥文化创新力创造力,传承文化基因、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精神文化传播一线迸发活力。广大妇女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文化创作、文化传播、文化研究等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女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大批精品力作,京剧《母亲》、芭蕾舞剧《沂蒙》、散文集《我的阿勒泰》、电视剧《山花烂漫时》、电影《秀美人生》、纪录片《海云阿姨》、综艺节目《花儿绽放》《乘风2024》、短剧《大妈的世界》等,塑造新时代妇女形象的文艺作品精彩纷呈。截至2023年底,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从业人员中女职工45.69万人,占43.14%。2024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开展的新闻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中,获评正高级职称的女性占44.1%,副高级职称的女性占50.6%。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有关重点人才工程中女性占27.5%,其中国家文化英才工程文化英才项目入选人员女性占45.2%,青年文化英才项目入选人员女性占42.5%。广大妇女大力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民族文化“活态”传承中展现优势。妇女通过技艺传承、文化创新与传播等方式为民族文化注入新活力。国家认定的3997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妇女占2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学员5.1万人次,其中妇女占57%。开展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专项工作,一大批女性带头人将当地的自然资源、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贵州“鸽子花·松桃苗绣”、青海“威远土族盘绣”等手工艺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非遗+民宿”“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等新业态陆续推出,民族传统文化在妇女手中孕育出新的生命力。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越来越多青年女性成为“国潮”热和非遗“活态”传承的中坚力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姿态融入当代生活、走向世界。

在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大放异彩。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男子项目与女子项目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促进性别平等承诺》,在平等参赛、平等公正宣传、促进领导岗位和工作人员的性别平等等方面作出14项承诺。中国女性等级运动员人数快速增长,国际级女性运动健将占比保持在50%以上。2012年以来四届夏季奥运会女性参加人数占比超55%,获得奖牌的女性人数占比超60%;四届夏季残奥会女性参加人数占50.22%,获得奖牌的女性人数占55.62%。女运动员们为国而战、团结协作、挑战极限,撑起竞技体育的“半边天”,女排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国人的强大精神力量。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万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培养了6.5万余名农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约371万人,女性占56.1%,在发展新时代全民健身事业中彰显巾帼担当。
(四)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担当作为
中国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中,注重发挥妇女和妇女组织作用,拓展妇女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妇女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广大妇女积极担当作为,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积极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健全家庭文明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服务有效供给、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化解等机制,为妇女引领家庭成员共建共享平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持续创建文明家庭、评选五好家庭,开展“家规家训亮家风”“家书家信传家风”“科学家教育家风”等培育好家风系列活动,大力弘扬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累计创建全国文明家庭1597户,评选全国五好家庭6258户,涌现出各类“最美家庭”1648万户,组织家教家风巡讲展演活动50多万场,覆盖2.5亿人次。

广泛参与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妇女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助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各地积极探索“妇联+”调解模式,截至2024年底,妇联牵头建立3690个县以上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动婚调组织入驻综治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并在村(社区)建设婚调工作室,2016年以来调解近136万件案件。2023年,司法部表彰的999名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中女性为295人,占29.5%。妇女积极参与治安巡逻和督导检查,江苏镇江京口区的“江东大妈”工作队自2017年成立以来,累计参与义务巡逻5000小时,参加各类公益活动1000余次;北京市的“西城大妈”、陕西渭南市的“巾帼民情员”等及时发现和报告社会治理隐患,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的前哨。广大妇女活跃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楼栋长群体中,为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发挥重要作用。

踊跃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重视引导支持志愿服务、社会组织等健康发展,广大妇女积极参与。2024年全国有2400万名注册巾帼志愿者和35万支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巾帼志愿服务活动近百万次,服务领域覆盖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目标领域,在支持国家战略、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妇女参与社会组织人数增加,2023年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负责人中的妇女比例分别为42.3%、26.3%,比2012年分别提高13.3个、4.9个百分点。

(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干奉献
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大妇女不断提高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广大妇女积极投身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在19.07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有1.7万余名生态管护员日夜坚守,其中妇女占33.3%;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的“植树娘子军”,30余年持续摸索反复试验,在荒漠中种出了3万多亩近600万株海防林;陕西女子民兵治沙连50多年治理了1.4万亩荒漠地区,使昔日寸草不生、人迹罕至的荒漠变成了“林成网、树成行”的大漠绿洲;宁夏贺兰县“红马甲”巾帼志愿服务队常年开展护河护滩护鸟行动;江苏南京市持续开展“长江大保护”巾帼行动。在增绿护林、防沙治沙、江河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各方面都展现着妇女的坚韧与智慧。

助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中国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到推进工业绿色发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服务业绿色化水平的实践中。2024年,全国绿色经济领域妇女创业者参投企业达44.5万户,占27.4%,覆盖清洁能源、有机农业、生态保护等细分市场;通过科学管理化肥农药使用、创新生态种植模式等方式,助力农业资源节约保育、农业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实现“农药少用、收入多赚、环境变好”的多赢;积极创建都市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精品民宿、田园综合体等生态产业新模式,截至2024年底,妇女创办家庭农场48.7万个,取得民宿管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妇女占比达68.6%。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绿色发展同每个人息息相关,广大妇女积极倡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绿色家庭创建中发挥带头作用,推动家庭和社区节水节电、“光盘行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将绿色理念融入日常。积极参与美丽庭院建设,按照居室整洁、厨厕卫生、院落整齐、绿化丰富、家风和谐等标准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目前有“美丽庭院”1200余万户。广大妇女活跃在环保知识宣传和社区环境整治一线,如上海市广泛开展“百万家庭新风尚·垃圾分类巾帼行”主题活动,寻找万户最美绿色家庭,招募十万垃圾分类家庭志愿者,营造百万家庭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参与防灾减灾工作。中国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首要目标,坚持群防群治,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灾害能力。妇女投入灾害科研和预警工作,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识别和信息传递、早期预警处置、灾情报送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4年,全国灾害信息员队伍中妇女共26.7万人,占23.6%,国家级首席气象专家中妇女占61.6%。配合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灾害救助工作,推动科普宣传教育进家庭,全国注册消防志愿者中妇女有1371万人,占52.4%。同时,《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保障特殊群体权益提出要求,通过政府社会协同的方式,加强对妇女卫生用品、孕产妇用品等特殊需求的物资保障。
五、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携手各国加速行动,创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建共享一个对所有妇女、对所有人更加美好的世界。
(一)参与妇女领域全球治理
中国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落实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妇女领域全球治理。
支持联合国发挥核心作用。与联合国妇女署共同举办全球妇女峰会,推动各国履行承诺,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中国围绕促进和保护妇女权益多次作共同发言,推动通过相关决议,呼吁各国携手落实《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持续组派高级别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会议,与联合国组织和相关机构合作,围绕妇女减贫、数字经济、普惠金融、技术赋能、人口变化中的性别平等开展研讨,分享促进妇女发展的中国经验。2015年以来,中国向联合国妇女署捐款2000万美元,与联合国多个专门机构开展妇女领域务实合作,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女童和妇女教育奖,在非洲开展女童数字教育、健康教育等项目。中国妇女在联合国系统担任要职、专家,为促进妇女领域全球治理贡献智慧。

坚定履行国际义务。履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等各项国际公约,及时提交国家执行情况报告,积极参加审议,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积极践行《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持续改善妇女生存发展状况,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健康相关目标,向世界提供保障妇女人权的中国方案。
引领推动多边和区域妇女发展议程。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强调避免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性别歧视;推动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强调确保所有人充分享受人工智能的惠益,提高数字包容性,实现性别平等并增强妇女和女童的权能。2012年以来,在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中非、中国-阿拉伯国家、中国-中亚、澜沧江-湄公河等合作框架下举办29场妇女会议,深度参与相关机制下的妇女领域合作,聚焦减贫与发展、就业创业、教育赋能、抗疫合作等议题,深入开展经验分享和研讨对话,为赋能妇女打造合作交流平台,就促进妇女全面发展、推动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提出中国主张。
(二)深化妇女发展合作交流
中国将深化妇女发展合作有机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框架,共促妇女可持续发展。
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妇女发展。积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丝路电商”等为共建国家妇女带来就业机会,创造发展条件;在东南亚国家推出“女性数字技能提升计划”等,助力妇女就业创业。以“凝聚女性力量 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连续10年在中国和共建国家举办系列活动,助力共建国家妇女做“一带一路”建设的拥护者、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助力“南南合作”妇女减贫和发展。支持发展中国家改善妇女生存发展环境,实施100个“妇幼健康工程”、100个“快乐校园工程”,推出住房、乡村道路及技能培训等赋能妇女和女童的“小而美”民生项目。利用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在20余个国家实施超4000万美元的妇女领域项目。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投入1200万元,支持实施妇女发展项目。菌草技术通过援外培训和技术援助等方式,帮助106个国家妇女就业。

深化妇女能力建设国际合作。持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妇女培训力度。2018年以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妇女儿童主题培训项目支持,专门立项实施了全球发展倡议下妇幼健康促进研修班、“发展中国家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研修班——妇女儿童专题”等100余期培训项目,开展女性领导力与社会发展学历学位项目,累计培训近4000名妇女领域优秀人才。在北京建立全球妇女发展合作交流培训基地,为发展中国家量身打造妇女赋能项目,与15个国家合作成立中外妇女培训(交流)中心。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鲁班工坊”累计培养、培训女学员5944人,占学员总数的23.25%。
扎实推进妇女领域人文交流。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与140多个国家的妇女组织、机构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友好交往。与外国女政要、元首夫人、政府部长开展对话交流,组派高级别代表团出访,开创高层女性对外交往新局面。深化中国与相关国家人文交流机制下的妇女交流,围绕妇女创业、经济赋权、妇女教育、反家庭暴力、家庭文化等主题举办专题研讨,加强在妇女权益、消除数字性别鸿沟、推动妇女参与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交流合作。开展“驻华女外交官看中国”系列活动,分享中国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交流促进性别平等的经验做法。支持妇女参与跨文化交流,外派汉语教师中妇女占80%,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中妇女占90%。
(三)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支持妇女在维护和平与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人道主义灾难等挑战中积极作为。
支持妇女参与维护和平与安全。以实际行动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妇女、和平与安全”决议,支持妇女在预防冲突、和平谈判和家园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发起高级女性人才培训项目,促进联合国维和行动中高级别岗位性别平等。中国有维和女官兵1200余名、维和女警100余人次参与医疗保障、联络协调、扫雷排爆、巡逻观察和促进性别平等、妇女保护等工作。

赋能妇女应对气候变化。持续举办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执行男女比例均衡的招生政策,2022年以来,近300名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女性官员、专家学者来华参加培训。2012-2024年,承办近百个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等领域的援外培训项目,培训学员中妇女占36.72%。向缅甸赠送5000套太阳能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及10000台清洁炉灶,降低室内空气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促进低碳转型。澜湄合作基金支持柬埔寨开展气候行动性别主流化项目,增强农村妇女的气候适应性和韧性。
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中关注妇女需求。在参与缓解移民难民危机中高度关注妇女儿童,鼓励妇女注册为家庭援助物资的领取人,对孕哺期妇女给予特别照顾,刚果(布)项目将孕哺期妇女设定为受益群体,有效降低妇女儿童营养不良率。2023年,向在孟加拉国避难的罗兴亚妇女和女童提供价值150万美元12万余个卫生用品包,惠及6万余名妇女、女童。
结束语
追求男女平等是一项伟大事业。新时代中国妇女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绽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的前行之路上;新时代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深深融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妇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巨大机遇,中国妇女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凝聚亿万妇女力量,需要在更高水平上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中国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深入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提升妇女综合素质,积极为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保障妇女合法权益,让妇女走在时代前列。
当今世界,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既面临机遇,又任重道远。各国仍需努力,为妇女生存与发展创造和平安宁的环境,消除暴力、歧视、贫困等问题,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持续赋能妇女发展,推动妇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中享有更多更好机会、发挥更重要作用;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履行国际义务,促进各国妇女交流互鉴、民心相通。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共进,加速行动,共创妇女发展美好未来,共谱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