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也是全球气候合作当前的核心治理机制《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在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30周年之际,我国举办的全球妇女峰会再次印证了中国积极在各个领域践行性别平等,持续推动性别平等的作为与担当。本次峰会中,绿色发展与气候治理是一个被多次反复提及的重要问题。实现性别平等与应对气候变化同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方面,气候变化对于妇女的影响是非性别中立的,另一方面,妇女能够在气候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全球妇女峰会主席声明中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强调,明确要“支持妇女参与气候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保护,提升妇女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能力”。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妇女发展在国家战略层面深度绑定与协同推进,这种协同性根植于国家顶层设计的制度框架中。中国明确将妇女事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战略高度确立了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使妇女发展不再是单一领域议题,而是与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同频共振。
在目标落地层面,中国树立宏观推进性别—发展战略协同的高远定位,将妇女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把妇女发展水平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继而通过“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落实”的机制化安排,确保妇女能平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平等享有绿色发展成果。这种协同性让妇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和推动者,实现了国家战略目标与妇女发展需求的双向契合。
基层实践是战略协同的生动体现。广大妇女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通过在绿色家庭创建中发挥带头作用,推动家庭和社区节水节电、“光盘行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等。这些实践既是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在基层的细化落地,也是妇女主动参与国家发展的具体行动,形成了国家战略引领—妇女实践响应—战略成果反哺的良性协同循环。
在赋能妇女的绿色转型方面,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且具体的实践经验,并将其提炼出了覆盖能力建设、技术援助、区域协作与生活实践多个维度的可感知、可复制的行动模式。在能力建设领域,中国通过南南合作搭建赋能妇女绿色治理能力提升平台,持续举办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并执行男女比例均衡的招生政策,2022年以来已吸引近300名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女性官员、专家学者来华培训;2012—2024年间,承办近百个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等领域的援外培训项目,学员中妇女占比达36.72%。这种针对性的培训不仅传递了气候应对知识与技术,更直接提升了妇女在气候领域的参与能力与专业话语权。
技术赋能更是重要亮点。中国对外捐赠的太阳能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及清洁炉灶等,既帮助当地从源头降低室内空气污染对妇女健康的危害,也解决妇女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面临的气候相关健康风险,通过清洁能源推广助力当地低碳转型,实现了“妇女健康保护”与“气候应对”的双重目标,为技术援助赋予性别关怀视角。
区域协作与基层行动形成互补。在国际层面,澜湄合作基金支持柬埔寨开展气候行动性别主流化项目,聚焦农村妇女群体,增强其气候适应性和韧性,将性别视角融入区域气候治理;结合国内层面中以家庭和社区为单位的绿色生活方式践行举措气候应对责任,让气候行动从宏观政策转化为微观层面的日常实践,构建起国际协作与国内实践并举的妇女气候行动网络。
全球妇女峰会主席声明中提到:“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当前,全球绿色转型也正处在十字路口,多重挑战交织叠加。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气候合作格局造成冲击,全球化石能源转型进程受阻,新能源领域投资增速可能放缓,绿色技术推广面临资金与市场瓶颈,部分国家对气候治理的信心出现动摇,合作意愿有所衰减,治理进程面临严峻考验。在此关键时刻,2025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上发表致辞,直面当下全球气候治理困境,提出“坚守多边主义、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公正转型、强化务实行动”四大核心关切。2025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正式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即“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在国际形势动荡发展的当下,中国的宣言为陷入迷茫的全球气候治理指明了清晰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形成了国际社会坚定治理信心的强大依靠。习近平主席强调,这一轮新的国家自主贡献,是“中国对照《巴黎协定》要求、体现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标”。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中国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但这一承诺在此时尤为珍贵,既清晰回应了中国在气候治理征程上不可动摇的决心,也为未来持续凝聚全球气候治理共识、推动国际社会共同行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在未来全球妇女绿色发展事业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也将以自身实践经验为基础,聚焦“知识共享、技术推广、多边协作”三大方向,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注入务实动力,其经验的国际价值与合作前景具有明确导向性。知识共享是合作的重要抓手。来自基层的良好实践和宝贵经验具有成本可控、易落地的特点,能帮助其他国家妇女快速将气候应对行动融入日常生活,解决“行动落地难”的问题。技术推广是合作的重要支撑。中国通过南南合作开展的技术性合作既帮助妇女降低气候风险影响,又推动当地低碳转型,实现“妇女赋能”与“气候应对”的双赢。多边协作是合作的长效保障。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在环境—性别治理层面积极促进各国妇女在气候应对领域的交流互鉴与民心相通,消除妇女在气候行动中面临的歧视与障碍,为妇女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创造平等机会,让妇女在新一轮气候应对进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中国妇女应对气候变化经验的国际价值,核心在于将妇女发展与气候应对紧密结合,从而既不脱离妇女实际需求空谈气候行动,也不孤立推进妇女发展而忽视气候议题,这种需求与目标协同的治理思路,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无论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培训提升妇女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还是通过技术援助改善妇女生活与生态环境,抑或通过基层行动动员妇女参与,中国经验都证明了妇女是生态治理和气候应对的重要力量,而生态治理与气候应对也是促进妇女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国际合作的更加深入,这种经验将转化为全球妇女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推动全球妇女事业与绿色发展、气候治理协同发展,共谱妇女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