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研究中心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成员 | 科学研究 | 教育教学 | 政策法规 | 吉林省妇女学会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热点关注>>正文
从育儿补贴到文化哺育:构建生育支持的双轮驱动新生态
2025-09-11 10:39 张淑燕 张文洋  性别研究视界   (点击: )

经济托底:制度普惠保障幼有所育

  《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超越了简单发钱的初级阶段,构建了系统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多个维度实现历史性突破。

1.突破户籍壁垒,彰显权利平等。方案首次在全国层面建立了统一的育儿补贴申领规则,明确由婴幼儿户籍所在地负责发放。这一规定彻底改变了过去各地政策不一、甚至部分流动家庭无法享受待遇的局面,从制度上确保了权利的起点公平。这一举措标志着生育保障打破了属地化探索为主的模式,开始向公民权利保障迈出坚实一步。

2.突破孩次限制,夯实支持根基。政策将一孩家庭纳入补贴范围,实现了三孩生育政策下的家庭支持全覆盖。

3.央地协同投入,保障补贴可持续。中央财政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地方政府可根据财力适当提标。新方案通过央地分担机制既确保基础公平,又保留地方创新空间。

4.税收豁免设计,强化政策协同。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且在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认定时不纳入家庭收入计算。这与已有的每月2000元婴幼儿照护个税扣除形成叠加效应,避免政策相互抵消。

5.数字赋能与服务并重。依托全国统一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各地正陆续开放线上申领,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开通专门入口;同时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育儿补贴制度作为支持生育的经济政策,不仅有助于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改善育儿条件,而且树立了鲜明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和托育、教育、就业、税收、住房等相关政策同向发力,更好地形成系统集成效应,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作为一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政策,育儿补贴制度的实施,也将有助于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动力,是“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的有益实践。

文化助力:观念更新孕育生育支持土壤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生育意愿的提振,既需要物质保障托底,更依赖婚育文化的深层重塑。从观念革新到制度护航,从社会引导到个体认同,需构建多维度协同的文化支持体系。

01 破除功利性婚姻观:筑牢情感责任根基

  婚姻的基础是两个人基于三观认同、性格匹配的情感联结,而非物质条件的叠加。这种情感契合体现在共同面对生活琐碎的包容、人生目标的协同,是长期相处中“彼此需要”的精神纽带。正如现实中许多“裸婚”家庭通过夫妻共同奋斗收获幸福,而缺乏情感基础的婚姻,再丰厚的物质也难以抵御日常矛盾的侵蚀。婚姻的本质是一种长期伴侣契约,核心是“责任共担”而非“单方索取”。这种责任既包括经济上的相互扶持,也包括情感上的双向付出。

  通过媒体引导和教育活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鼓励年轻人在婚恋中注重情感交流和精神共鸣,淡化物质条件对婚恋选择的影响,消除“天价彩礼=面子”的误区,打破“无房无车=不配婚恋”的枷锁。针对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可以考虑采取行政手段或制度规范加以干预,遏制不良习俗将婚姻异化为财产交易,避免“因婚致贫”而动摇生育基础。

02 倡导责任共担家庭观:刷新性别分工刻板认知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本质上是将家庭责任与社会价值进行了固化切割。这种分工不仅加重了女性的身心负担,更剥夺了男性参与育儿的珍贵体验与情感联结。研究表明,父亲深度参与育儿的家庭中,孩子情绪的稳定性、社交能力与抗挫折能力均显著提升。令人欣喜的是,当今“奶爸”群体正日益壮大——从北欧街头推婴儿车的瑞典父亲到国内社交媒体分享亲子时光的普通爸爸,父职实践正从边缘走向生活舞台的中央。

在激励父职参与机制建设方面,瑞典的“父职配额”模式为我国探索符合国情的父亲育儿假提供了有益参考。瑞典政府财政支付父母长达480天的带薪育儿假,其中父亲90天产假不用即废。同时,设立专项奖励金,父亲名下休假天数越多,得到的津贴也越多。夫妇对半分即各休240天的话,奖励即可达到最高值。这一政策实施的效果肉眼可见,瑞典父亲育儿假使用率从1974年的0.5%跃升至2010年的23.1%,街头“拿铁爸爸”(全职爸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国相关部门也展开了积极的实践探索。2022年1月28日,全国工会启动了“幸福奶爸行动”,在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首场奶爸技能比武示范活动中,12位准爸爸和新爸爸通过婴幼儿照护知识竞赛和技能实操PK,展现了他们在育儿方面的努力和进步。一位准奶爸赛后表示:“这些操作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还是很难的,深刻体会到了宝妈的艰辛和不易,以后会多多参与,减轻宝妈负担,给宝宝满分保护”。

  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主体,已有部分大中型企业在其面向社会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了本企业有权享受陪产假职工的休假比例,有的高达96.5%。休陪产假正在成为一项广为接受和利用的常规福利,表明企业开始有意识把支持生育纳入自身社会责任范围。

  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男性育儿”成为热门话题。根据克劳锐2025年报告,抖音平台男性母婴亲子类内容创作者占比达27%;以“爸爸带娃”为话题的视频有1052.5万人参与,获得3069.7亿次播放;带“#奶爸”标签的视频有28.6万人参与,获12.1亿次播放。“父亲带娃很光荣”“夫妻共担育儿事”的新风尚,正在颠覆“带娃做家务是妈妈专属责任”的单极认知,“照顾宝宝不仅是义务,更是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与伴侣共同承担责任,是家庭幸福的基石”必将成为社会共识。

03 构建正向包容生育文化:培育积极生育认知体验

  倡扬生育的多元意义,建立生育不仅是家庭私事,更是维系民族繁衍、文化传承、劳动力供给的公共行为的正向认知;积极展示孕育生命带来的情感价值与成长回馈,同时也要尊重少生、优生、不生多元选择,避免道德绑架。

  通过制度完善与服务优化赋能新型生育文化生长。三孩政策发布后,密集跟进的生育支持政策迅速出台落地,相关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为强化女性权益保护、引导育儿责任共担、减轻家庭生育负担,缓解生养焦虑提供了坚实保障。相信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持续推进,生育友好的制度文化土壤将日益肥沃。

生育文化的重塑离不开个人认知的改变和育儿体验的铺垫,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参考。其一,将家庭观念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2008年1月,日本文部省明确提出将家庭科课程的少子化教育对策写入课程标准,重点是在课程中增添有关家庭观念教育、育儿体验教育等相关内容,使学生理解家族、家庭和生育的重要意义,认识日本少子老龄化的社会现实。其二,在流行文化产品中植入养育内容,体验这一过程带来的自我成长和情感满足。例如,在《旅行青蛙》这款互动游戏中,“等待青蛙回家”“为它准备行囊”的任务设计,使玩家在游戏中体验 “从手忙脚乱到从容应对”的成就感,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引导玩家理解 “责任”的含义;同时,通过虚拟“孩子”寄回旅行中的照片、笔记、特产和礼物等暖心互动,让玩家充分感受付出带来的真诚回报,体验了孕育生命的快乐和幸福。

《育儿补贴制度实施办法》的出台宣告物质托底的时代步伐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如若缺乏新型生育文化的哺育,经济政策激励作用的发挥终将在母职惩罚、父职缺位、功利婚恋、教育内卷的荆棘中步履维艰。当年轻的父母用补贴金购买奶粉的同时,他们更期待的是企业接纳“准点下班接娃”的包容、是社会认同“父亲带娃”的价值。唯有打通物质保障与文化滋养的任督二脉,方能真正唤醒生育意愿,让生育选择回归爱与责任的本质。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