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上午,研讨会专题四围绕“妇女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主题展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等科研院所、高校、党校的专家学者、妇女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参加研讨。研讨会分为两个单元,分别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杨慧和上海市社科院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包蕾萍主持,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吴帆、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鸿雁评议。
第一单元 新质生产力与妇女发展
四位发言人围绕数字技术与女性赋能、数字化与女大学生就业、短视频平台女性创作者的情感资本、人工智能与女性劳动等主题展开研讨。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欧静敏基于性别与发展视角和中国2021年CGSS数据,以《数字技术与妇女赋能:“数字桥梁“还是“数字鸿沟”?》为题做了发言。她提出,数字技术有助于妇女的心理赋能、人际关系赋能和社会参与赋能,使用数字技术既能促进性别角色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提升妇女的经济自主性,还能提高妇女学习“充电”频率、提高技术赋能水平。她也提出,数字技术赋能妇女的程度受数字鸿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消除数字鸿沟,实现数字技术赋能妇女最大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毕琳通过研究短视频平台上女性创作者情感资本的生成与转化,发现:基于个体感性经验和日常生活的短视频,经平台生成女性独特的情感资本,帮助女性实现了自我价值并创造出超越个体和家庭的社会价值。情感资本作为过渡性资本,通过情感实践,把情感传递给观众,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为女性带来切实改变,但情感资本的转化也受情感管理能力、知识储备、跨情境能力、社交媒体及外部条件的限制。
山东女子学院妇女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教授王慧以《社会性别视域下数字化转型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为题,分析了数字化转型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系。她发现,女大学生通过合理应用数字技术,借助互联网信息广度宽、颗粒度细、传播效率高等优势,及时、高效地挖掘各类招聘机会,提高其就业效率和质量。在数字经济创造出的新生产与就业空间中,优化数字技术研发人员的性别结构、打破高校学科性别区隔等弥合数字性别鸿沟,是数字化转型中提升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课题。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助理研究员王妍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女性劳动的影响。她发现,劳动形式的灵活化和人机协作的普遍化等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重塑劳动力市场。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替代部分传统就业市场中客服、售货员等女性优势职业的同时,产生了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专家、提示词工程师、数据标记师对女性较为友好的高端岗位;另一方面,计算机视觉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可有效分担女性的家务劳动,提升家庭照料效率,减少女性在劳动力市场遭受的“母职惩罚”。
第二单元 乡村振兴与妇女发展
五位发言人围绕妇女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留守妇女价值实现、农村妇女内生动力以及数字经济赋能女性创业就业等主题进行研讨。
太原理工大学文法与外语学院副教授任守云以《嵌入递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建构和农村女性的技能形成》为题,在嵌入理论的分析框架下,以四川省S县手工竹编业为例,探析发展机构、市场力量和农村女性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她发现,发展机构意识到竹编有助于农村女性居家就业,因而致力于引导企业下乡培训农村女性,帮助女性兼顾就业与家庭。同时,由于这些女性处于竹编生产链条的底端,亟需政府在产业振兴、妇女发展的相关政策上进行系统谋划,以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和女性发展。
山东省妇女创业发展服务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赵真以《山东省乡村民宿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的发展路径探索》为题,结合山东女性民宿企业发展历程及实地调研访谈资料,从资源禀赋、关系网络、制度嵌入、市场结构四个维度探究影响女性民宿企业的发展因素,并从制定与落实相关政策、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规范经营管理方法、提升服务意识等方面,提出女性民宿企业实现持续性成长的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郭明雯以《超越半边天:乡村振兴中农村留守妇女性别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为题,以皖北颍上县“村嫂理事会”为例,研究了乡村治理中的性别角色重构情况。她认为,家庭性别分工的流变让农村留守妇女从家庭领域逐渐步入公共领域,在兼顾家庭内外事务中展现出新的性别韧性和能动空间。组织化赋权视野下的“村嫂”形象塑造,让农村留守妇女从个体联结成团体,团体再向社会组织转变。农村留守妇女在“个人—组织—社区”三个维度上分别提升了个体发展能力、社会关系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讲师林丽琴以在福建蛇村的调研为基础,借鉴能量理论,分析了农村妇女内生动力的发展机制,构建了包含能量、动能、主体势能和弹性势能四维度结构模型。其中,“吃苦耐劳”是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能量;资源聚合反应生成驱动乡村振兴的动能;主体性建构提升主体势能并释放高价值的能量;生计韧性有助于抵御社会转型与新业态升级的风险,是维持或提升农村妇女自身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弹性势能。针对农村妇女面临的问题,提出服务好中老年妇女农业生产、维护好农村养老自养秩序等建议。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赵凯旋通过对宁夏、山西、甘肃三省区展开实地调研,梳理了当前国家和省级层面支持数字经济领域女性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归纳总结了中西部地区在为数字经济领域女性创业就业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及优质服务、夯实人才基础等政策方面积累的有益经验。同时她表示,发展基础薄弱、女性从业人员社会保障不足、女性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当地数字经济领域女性创业就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评议环节,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吴帆教授认为,在新质生产力大背景下,女性与数字技术成为新的、重要的研究议题,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会对女性就业、生活等多个方面产生新影响。第一单元的四个发言既包含了数字经济背景下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又包括对女性发展问题的关切,选题新颖并切合实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此外,针对本单元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吴帆从如何在研究中选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如何更好地分析解读研究结果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为四位研究者提升研究质量、优化研究成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和建议。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鸿雁表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第二单元聚焦乡村振兴中的妇女发展,审视和探究当前农村妇女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制约因素,探索提升女性自身发展能力、挖掘和激发女性自身潜力的方式方法,对促进妇女自身发展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她指出,发言者聚焦竹编、民宿、留守妇女群体等“小切口”,通过“解剖麻雀”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同时,针对各篇论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