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名称
性别与社会
二、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选修课
三、学分和学时:2学分,36学时
四、任课教师:胡晓红
五、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标与要求
1、点面结合
本门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性别议题关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家庭和学校到职场、国家和世界,本课程以这些大大小小的社会生活领域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构成教学内容的若干“方面”。在社会生活的场域中,包含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教育、传媒和日常生活等要素,这些要素与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交互作用就成为组织教学内容的“要点”。这样,“点面结合”构成了整个教学内容的框架。
2、综合交叉
综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综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性别平等价值观念的宣扬,因此,在介绍性别知识和培养性别分析能力的同时,也宣传了性别平等的价值理念;一是社会生活各要素的综合,每一个社会生活要素都不是面对单一的性别问题,如探讨“性别与职业发展”时,涉及到性别分工、性别角色、性别权力关系等若干议题,实现了社会生活各要素的综合交叉。
3、螺旋上升
由于性别平等观念的养成和性别平等社会的实现是一个“认识——内化——行动”的过程,因此,课程的模块设计遵循“基本性别知识和理论(认知)——人生发展的性别关注(内化)——社会问题的性别分析与行动(行动)”的逻辑线索循序渐进展开教学。
(二)课程教学方法
1. 知识讲授法:应用于“基础知识”模块,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组织教学,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性别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同时宣传性别平等的观念。
2.参与式教学法:应用于“生活主题”模块,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结合一个主题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小组充分讨论和发言后,每小组派代表在班级汇报,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这一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能够创造知识。
3.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社会议题”模块,选择与性别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伪娘、男孩危机、退休年龄等)的讨论,加深对基础知识和价值观念的,进而形成性别平等观念和行动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还采取“破冰活动”、“头脑风暴法”和“课堂情景剧”等灵活方法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1、协调和组织各学院的骨干教师参与本课程。
2、为集体备课提供场所和条件
3、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部分 性别的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认知:了解性别角色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观念:悦纳自我并尊重他人
行动: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开发自身潜能
主题:
1 性别气质的社会建构:性别气质及其表现、性别气质的文化建构、性别气质的心理建构。(4课时)
2 性别角色的形成:性别角色及其表现、性别角色期待、性别角色社会化。(2课时)
3 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偏见: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偏见、性别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2课时)
4 性别双性化与人格发展:性别双性化理论、性别双性化与心理健康、性别双性化人格发展模式。(2课时)
第二部分 性别的生活主题
学习目标:认知:了解不同性别在各种生活场域中的分工与合作方式
观念:培育主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态度
行动:培养责任感,创造多元的生活模式。
主题:
1 性别与职业发展:性别劳动分工与职业隔离、性别排斥与职业性别歧视、性别与职业生涯发展。(4课时)
2 性别与恋爱婚姻:理想爱情模式的探索、择偶标准的性别分析、恋爱婚姻中的权力关系。(2课时)
3 性别与家庭生活:家务劳动与生育价值、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家庭暴力的发生与矫治。(2课时)
4 性别与身体政治:身体的性别意涵、美的标准与权力关系、身体消费与商业化运作。(2课时)
第三部分 性别的社会议题
学习目标:认知:了解性别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观念:培养性别平等观念。
行动:通过行动创建性别平等的社会。
主题:
1 性别与科技发展:科技进步与性别分工模式、知识经济与两性发展空间、科技发展与生活方式。(2课时)
2 性别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与性别文化传播、媒体与性别刻板印象强化、媒体与性别流行文化制造。(2课时)
3 性别与教育公平:教育体系中的性别分析、教材内容的性别分析、课堂教学的性别分析。(2课时)
4 性别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性别分析、女性参政的社会保障机制、将性别视角纳入政策制定。(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