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研究中心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成员 | 科学研究 | 教育教学 | 政策法规 | 吉林省妇女学会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学>>性别与教育>>正文
性别与教育(本科)
2021-10-26 21:56     (点击: )

一、课程名称

性别与教育


二、课程类别

本科通识教育选修课


三、学分和学时2学分,36学时


四、任课教师:吕文华


五、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标与要求

1、课程性质

性别教育,其实是性别敏感性和性别平等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两性如何做人的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性别和妇女研究的课程开始成为高等院校的“显学”,在我国,社会性别和妇女学,无论是学科、学理建构,还是课程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 “性别与教育”的课程正是构建我国社会性别和妇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性别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教育的现象,审视和批判教育中的性别分化现象,宣传性别公平理念, 提高学生的性别意识,破除教育领域的性别偏见。

2)使学生了解社会性别公平是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掌握性别平等的相互知识和技能。

2、课程目标与要求

“性别与教育”的课程是构建我国社会性别和妇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中引进性别议题其主要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教育领域中引入性别议题,提供教育者和学生的性别意识,其最终目的在于分析和解决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在实践中减少甚至消除性别的不平等。

2)通过性别教育课程,向男女学生提出正确的性别观念和知识,以改变沿袭已久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培养学生对性别议题的关怀心、敏感度以及有关两性平等、相互尊重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把个人感性的、下意识的性别经验提升为良性群体共同的、理想的自觉认识和行为,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二)课程教学方法

1、本课程的开课形式为讲授为主,适当

2、结合讨论。在性别与教育课程上,没有学术权威和等级,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强调在相互理解和经验分享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关于性别的知识体系。

3、学习建议

每一个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家庭背景的个人的性别经验是不同的,而个体性别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又是个别化、感性化和无意识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勤动脑,多思考,努力把自己的原有性别经验提升为两性群体共同的、理性的知识。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积极阅读教师指定的教学用书,并广泛涉猎其他有关两性与教育方面的书籍,扩宽知识面,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

1、课程资源(设施与设备【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信息资源【中外文书目、期刊、网站等】)

2、参考书目(文献):

1) 陆伟明 著:《性别教育与生活》,台湾双叶书廊有限公司出版社,2011年版。

2)强海燕著:《性别差异与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李慧英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4Susan.A.Bason著,刘秀娟、林明宽译:《两性关系:性别刻板化与角色》,(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5)郑新蓉,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妇女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郑新蓉,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郑新蓉著:《性别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专题一

性别及社会性别的界定

专题二

性别角色及其发展

专题三

性别形成的理论

专题四

性别研究的理论流派

专题五

性别平等教育的历史

专题六

性别平等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专题七

学校教育与性别

专题九

两性差异与教育

专题十

校园里的性别现象泛论

专题十一

两性健康教育

专题十二

教育改革与性别公平

专题十三

西方性别教育理论与实践

专题十四

发展中国家性别教育理论与实践

专题十五

妇女教育研究与妇女教育的国际化趋势

专题十六

从性别教育角度谈师范院校研究生的培养

专题十七

教师必备的性别知识和技能

专题十八

性别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