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研究中心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成员 | 科学研究 | 教育教学 | 政策法规 | 吉林省妇女学会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旧栏目>>课程建设>>正文
女性\性别社会学课程研究与经验交流
2008-06-25 08:21   luozc   (点击: )

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

王晶

注:此文是王晶于2006.9.16-19在北京召开的女性学教学国际经验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 女性学课程开课情况

课程建设是一门学科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学科知识的积累、传承、传播不可或缺的必要途径和载体。环顾全球,女性学课程是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课堂,而中国则是在90年代中期,借助世妇会在北京召开的东风,女性学课程建设在中国大陆蓬勃展开。

追溯我校女性学课程建设的历史,可以说,我校是在国内首批开设女性学课程的院校。1993年10月,我校成立了女性研究中心,在女性研究中心的领导下,面对国际国内女性学学科建设的新形势,我们也积极争取女性学进入主流课堂,在这个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95年至2000年,我们课程建设的特点是专题讲座课与专业选修课和渗透课相结合。专题讲座课是女性课程建设的初级形式,其特点是灵活多样,普及面广。这针对我校女学生多达61.9%、并为基础教育输送教师的师范性特点,通过专题讲座形式普及性别意识,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教学方式。5年来共给全校男女学生开设了近30个专题讲座。主要方面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女性教育、女性发展史、女性成才与就业、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当代女性热点问题、女性权益保障等专题,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专业渗透课是指女性研究中心的业务骨干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开设选修课,或者是把性别视角渗透到课堂中去。全校文科院系共8个,我们在5个院系有女性方面的选修课或渗透课,如国际关系学院赵立梅老师和胡晓红老师把性别观念与视角渗透到德育教育课和人类学课程中;语言文化学院的逄增育老师开设女性文学写作选修课;教育科学院心理学专业开设女性心理选修课的,历史文化学院的宫秀华、徐家玲老师把女性视角渗透到希腊历史和罗马历史课程中,专门有希腊历和罗马历史中的女性问题研究课程内容。外语学院的张宏薇老师在四年级专业选修课中开设“西方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2001年至2005年,女性学课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女性学课程进入了主流课堂,成为全校通选课和社会学系学生的专业必选课。全校通选课名称是“社会性别问题研究”,每个课堂能选120-150人,共开设了4轮。社会学系的专业必选课有“性别社会学”和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婚姻家庭社会学”;二是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校通选课有4名专业教师,来自政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教育科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这些教师都多次参加女性学方面的会议,接受过性别方面的培训。社会学系必选课有一名专业教师,曾专门送往北大妇女研究中心和北大社会学系进修女性学方面的课程,还接受过由密西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华女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女性学研究生班课程培训,还多次参加由杜方琴、王金玲主持的“有中国特色的妇女\社会性别课程建设”课题组的学科建设研讨会;三是招收了女性\社会性别学方向的研究生。由于我们有女性\社会性别学方向的研究生招生方向,所以,每年都能吸收热爱女性学的学生报考,为女性\社会性别学培养后继人才;

二、 女性学课程研究情况

一门新兴学科的建设必须要有理论做支撑,理论则是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因此,为了建设女性\性别学课程,我们从理论与现实结合上,开展了教学与科研。

首先,对理论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十年来,研究中心的教师们共发表关于女性\性别方面的研究论文共 60余篇,具体见附页表一所示。研究中心的兼职教授指导研究生做关于女性\性别方向的论文或者是在论文中应用了性别视角的研究论文 50 余篇,其中,在题目上明确体现女性\性别字样的研究论文有30篇,具体见附页表二所示。十年来,我们承担省部级女性\性别方向的研究课题共10项,具体见表。多年来,我们女性研究中心凝聚的兼职教师几乎涵盖学校所有的文科院系,主要以教育科学院、政法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为主力,并扩散到外国语言学院、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她们把性别视角渗透到自己的专业中去,对于推动性别意识的主流化、大众化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次,对课程进行跟踪调查研究。为了对女性\性别课程进行一个全面评估,以便今后很好的总结经验,促进课程建设,我们申请立项了我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项目“开创性别社会学课程实践与研究”课题,结合这一课题,我们对女性\性别学课程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学生进行课程认同感调查。我们分为课程前测后测两个步骤进行。在课程前测,我们目的是想了解他们(她们)对女性\性别课程名称的初步感觉。因为在全校公共知识通选课上,学生是根据课程名称选课的,课程名称是否有吸引力,直接影响选课人数,影响课程能否开成。在课程前测问卷中,我们问:“从课程名称上看,你认为该课与其它课程比较:很有吸引力、比较有吸引力、一般、没有吸引力。问卷统计显示,总数30人中,认为很有吸引力的有7人,较有吸引力的有19人,一般的有4人,没有吸引力的无。具体如图表所示。

从课程名称看性别社会学的吸引力

人数

所占百分比(%)

很有吸引力

7

23.3

较有吸引力

19

63.3

一般

4

13.3

没有吸引力

0

0

当问及两性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学问吗?有16人认为值得研究,10人认为比较值得研究,3人认为一般,1人认为不值得研究。具体如图表所示。

两性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学问吗

人数

所占百分比(%)

非常值得

16

53.3

比较值得

10

33.3

一般

3

10.0

不值得

1

3.3

以上两项问题基本反映出,当我们女性\性别课程与学生相遇时,从课程名称上看,对学生的吸引达87%,说明女性\性别课程在学生中有需求,在同其它课程相比较,有一定的竞争力。

课程后测,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对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否认同,是想了解教学效果和存在的不足。结果显示略。

当我们进一步女性\性别学课与其它课程相比有什么不同特点时,学生基本上对该课所提供的性别视角、思维的转换、批判质疑与挑战、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非常认同,是优于其它课程的主要方面,并认为对个人自身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行动意识的增长,对自身的发展很有帮助。

二是对性别意识的调查。为了了解学生已有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观念,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1、你认为“阳刚”是男人必备的气质吗?2、你觉得“男主外,女主内”是合理的性别角色分工吗?3、你认为在男女两性的差异中生理因素起主要作用吗?2、你认为男性应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吗?4、你认为女大学生应该培养淑女气质吗?统计结果分别显示:图表。

“阳刚”是男人必备的气质吗

人数

所占百分比(%)

未填答

1

3.3

非常必要

13

43.3

比较必要

12

40.0

一般

4

13.3

“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合理吗

人数

所占百分比(%)

非常合理

4

13.3

比较合理

9

30.0

一般

10

33.3

不合理

7

23.3

生理因素对男女两性差异的作用

人数

所占百分比(%)

非常主要

3

10.0

比较主要

13

43.3

一般

7

23.3

不主要

7

23.3

以上说明学生中既有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观念和我们课程灌输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观念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学生们对两性认知的模式绝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上。如果不给以正确性别观念的引导,他们(她们)将会成为传统性别意识和观念的复制者和再生产者。

三是采取了让学生参与知识创造的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为了体现该课程的“个体要参与知识创造”的理念,以及解决该学科在进行学科主流化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悖论的问题,我们还让学生参与到女性\性别学科建设上来,发挥学生们在知识的创建过程中的主体性。

三、女性学课程的特质与面临的挑战

通过课程研究显示,女性学课程是受学生欢迎的,受欢迎的原因,是由女性学课程不同与其它学科课程的特质决定的。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供和主流认知不一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内容是运用性别视角和后现代的批判思维对传统权威知识的反思,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多媒体影像教学和学生参与式讨论,从个体经验和现实社会现象中创造知识,并配合多媒体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听觉,还满足了学生的视觉和表达的需求,使学生感到此课堂完全不同于传统灌输式的课堂,具有一个新鲜感。

下面是学生的体会:

孔德男(03社会学):该课与其它课程的区别是:

内容上看,颠覆传统的观念,体系比较松散,知识比较前卫、时尚;

形式上看,更注重互动与交流,在探讨中寻求知识;

方法上看,多媒体教学及图片信息比较鲜活,自己从图片以及生活中寻求知识;

氛围上看,课堂气愤较好,民主,活跃;

评价:个人而言,比较喜欢这种上课方式,不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可以给人一种性别的视角,分析现实生活,分析我们面对的问题。

问题:完全的批判,对于一切都进行挑战是否可行。我认为完全对传统的普遍批判是不可取的,建构应建立在适当吸取传统的基础上。

二是提供了和传统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思潮和理念具有后现代思潮的批判质疑挑战性,对于人们习以为常的具有权威性的知识进行质疑与挑战,使学生能从传统的固定的僵化的思维框架下解脱出来,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和思维的转换。

饶燕茹(03社会学):

v这门课上起来感觉思维更开阔,没有非此即彼的绝对答案,而只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思、质疑,能够促使我们从小处、细节去思考一些问题。

评价:很好。

问题:如果一个女人做贤妻良母做得也很开心,很幸福,是不是就不应该去计较男尊女卑或男主外女主内呢?

吴尚龙:(03社会学)

传统课程是在学生空白的大脑内存中“印上”一种已经成型的结构,或框架或知识结构;而女性社会学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它不会让我们去建构一个体系,而是使我们养成用另一种眼光或视角来观察世界的习惯。

传统课程它应当属于主流,其作用大于这门课程,因为社会发展与合理性的主流依靠的不可能是后现代视角;但这门课程却能使细节丰满、完美,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二者相区别,也相联系。女性学后现代的思想源泉来自于主流理论的缺陷日益难以克服的背景;传统也要女性学注入新的内容才能继续发展。

评价:好

问题:张显后现代的前提是保留传统框架,而后修改,完善细节,要不,难道我们能生活在无休止的批判中,而不顾没有饭可吃吗?

三是具有赋权性和行动性。由于对知识产生背后权利关系的挑战,解构了知识的权威性和神圣性,因此,该课堂赋予学生创造知识的权力,学生也可以成为知识创造的主体,个体的经验也可以成为知识的组成部分,这些理念直接导致学生参与知识的解构和重新建构的过程,改变了传统课堂学生被动听被动学的局面。

王淑娟:(03社会学)

我觉得这门课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问题,面向自身。长此以来,我们对身边的事习惯了,也正因为习而不察,才导致了我们的麻木,甚至女性也成了女性受伤害的帮凶。这个课就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批判意识的问题意识,使我们在自省的基础上自强、自立。从授课方式上来看,用多媒体放映各种现象,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认为这门课的讲授是比较成功的。

四是该课程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权力意识,使个人增加力量。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人们只有家族意识和集体意识,缺少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传统教育中也缺少对学生的个人主体意识的培养。该课程通过解构、质疑与挑战,使学生增强了个人主题意识,使他们知道了如何尊重自身的感觉和维护自身的全力和利益。

宋雅思(03社会学):

我认为这门课与其它课程是有区别的。性别社会学较之其它课程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当我学习了这门课之后可以更敏锐的发现常规中的不平常之处,更加了解女性。同时我也认为性别社会学会给我们今后的工作带来更多帮助。不仅教会我们用更合理的眼光看待性别、性别与职业分工等,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切入点,更让我受益。鉴于这些,我觉着本课程更应该保持发挥自己的特点,也许毕业后不会从事专业的社会学科研究,但我也会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感受到这门学科给我的影响。

总之,该课程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同,为学生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新视角,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相遇时,也经常会遭遇到学生们的反质疑。下面是在课堂互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如: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挑战以后打乱秩序,你的建构是什么?有同学提出讲课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应该以社会和谐\两性和谐,而不应该以女权主义和后现代的质疑挑战为出发点;提出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男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说明男女现行关系挺好,不需要改变。历史有母后超过皇帝的,还有,男性也有奴隶呀,如何看待性别压迫?一门学科应该是价值中立的等一系列问题。

下面是学生对女权主义批判挑战的反质疑:

问题:完全的批判,对于一切都进行挑战是否可行。

问题:一味质疑挑战,会不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后果?

问题:带有女权主义倾向的女性学,由于它的目的性具有政治性,是否会影响它的知识性?或者说它是否成为值得怀疑。

问题:张显后现代的前提是保留传统框架,而后修改,完善细节,要不,难道我们能生活在无休止的批判中,而不顾没有饭可吃吗?

问题:对常识性的现象反思,怎样建构反思后的常识性现象?

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性别学所遭遇的反质疑,需要我们女性\性别学做进一步深入的理论探讨:

一是女性\性别学的理论关怀到底是关于什么的学问?是妇女受压迫?还是两性差异?还是性别视角分析?还是质疑挑战?这涉及到该学科的体系如何建构。从目前的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编写看,基本上取决于学者个人价值取向和知识背景。我们女性\性别学课程,是以内容为取向?还是以性别视角为取向?还是以质疑挑战为取向?此外,有了体系是否就违背了女性\性别学的价值取向?如何在体系下还保证女性\性别学的多元性、开放性、挑战性?是否会产生理论上的悖论?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从事女性\性别学的理论工作者给予解答.

二是从学生的问题反映出传统性别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强有力的,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性别模式有一定合理性,符合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的质疑与挑战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方向。

三是女性学的理论建构是什么?女权主义的基本理念与思想是质疑与挑战,挑战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认知与知识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能给学生提供的理论是什么?一旦纳入学科建设,你要传授的是理论、是知识,而不是一系列的质疑点,对质疑点的理论阐述缺乏深入的解释力。女性主义注重个体经验,经验也是知识的组成部分,但是,经验需不需要上升到理论?是停留在经验状态,还是要升华到理论状态?这就需要对女性的个体经验如何给予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理论解释与解释力还优待加强,研究得不够。正是由于强调个体的经验与感受,所以,女性主义理论缺乏整合。这是我们目前教学感到的难点。

总之,女性\性别学面临的一系列困惑,也是女性\性别学要解决的一系列悖论。如何解决和避免悖论的发生,成为学科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希望通过经验交流与介绍,能从中受到启发。

王晶: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政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