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研究中心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成员 | 科学研究 | 教育教学 | 政策法规 | 吉林省妇女学会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正文
中国女性教育问题的理论解释
2008-06-25 08:27   luozc   (点击: )

作者:叶文振

发表时间: 2006年10月31日

发表刊物或网站: 中国妇女报

关键字: 女性;教育;理论

观点:

真正的和富有性别意义的女性教育发展应该是男女之间平等和协调的教育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公共教育的公平性和广泛性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女性人口的潜能,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而从性别比较和时期变动的视角来看,中国女性教育发展主要存在几个问题:文盲率依然偏高,新文盲还在不断产生;初等教育持续性弱,部分地区辍学率还比较高;高等教育代表性低,在学比例与学位层次成反比;学科分布均衡性差,专业集聚现象比较严重。从整体来看,中国女性教育发展呈现出两个值得关注的性别缺陷,一是平均教育年限偏短,2000年平均上学年数只有6.1年,仍比男性短1.5年;二是教育分布不够均衡,城乡之间、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差异明显。 关于中国女性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界与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做了不少调查研究,提出了包括许多影响因素在内的解释。但是,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女性教育进一步发展(即影响的机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比较深入的分析。 女性教育发展的理论框架 我们同意学术界的观点,性别文化和制度是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是我们要补充两点:第一是人口压力的作用。人口压力意味着中国教育需求超过教育供给,当教育变成稀缺资源时,不外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提高教育的市场价格,这样经济不富裕的家庭就会在男权性别文化和制度的驱使下,把教育资源的约束转嫁给女儿,或者让女儿去打工,分担儿子比较昂贵的教育消费,或者让独生女儿适可而止,不要上更多的学,以免给家庭增加负担;二是提高教育的入学门槛,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性别意识强的父母仍然会在需要的时候牺牲女儿,以保证儿子考高分继续深造,如要求女儿承担更多的家务事,还有让女儿去打工,以便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为儿子请家教。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人口压力会加大传统性别文化对中国女性,特别是中国农村女性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第二是传统的性别文化和制度不是直接作用于中国女性的教育发展,而是通过教育机会、教育难度和教育回报等三个中间变量间接地产生影响,这就是我们所提出的关于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中层理论。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传统的性别文化和制度如何制约或影响三个中间变量。“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家庭中,女比男强好景不长”的传统性别文化,“相夫教子是女人最重要的工作”、“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的传统性别分工制度,以及容易产生“反正长大都要嫁人,何必进行教育投资”想法的“男婚女嫁”与“男高女低”的传统性别婚嫁制度,首先会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形成向男孩倾斜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最终导致女性教育机会的减少。即使是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有些父母出于机会成本的考虑,还会拒绝女孩子去上学,因为减少了女儿在家帮忙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还有长期传承下来的对女性掌握知识能力的刻板印象,如哈佛大学前任校长萨默斯认为,男女先天智力的不同导致女性科研人员不如男性同行出色,使得女性更多地聚集在语言文学等学科,失去了在工学、理学和农学等学科的教育机会。 其次是增加女性接受教育的难度。其主要表现是:1)不能全力以赴自己的学业,要照顾弟妹,要看护生病卧床的父母,甚至要照料和承担家庭的小生意或季节性的农活;2)得不到必要的学业支持和辅导,如农村父母不会像关注男孩那样关注她的学习情况,也不会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请家教指导,当学习跟不上的时候更多的是劝其放弃;3)学习的精神压力大,父母本来就不让你上学,现在你自己要上,不学好能行吗?4)性别的学科专业聚集加大了升学的竞争程度,迫使女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教育过程中力争好中更优。 最后是降低女性来自教育的回报。对于女性来说,教育回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有能力从事更体面、更有发展和更多工资报酬的工作,二是有条件建立一个更为理想的婚姻。然而,在传统的性别文化和制度下,教育的这两个主要回报来源受到很大的限制,不仅回报率低,甚至可能是零回报或负回报。许多调查研究的结果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来自厦门大学本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在劳动市场遭遇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不仅就业机会比男生少12.3个百分点,而且拟付的月工资也比男生少近100元。还有,女性提早退休制度也对教育的就业回报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高学历”女性在婚姻市场上也面临“高处不胜寒”的尴尬。《福布斯》资深编辑诺尔(2006)发表了一篇题为“千万别娶职业女性”的文章。在文中,他列举了娶职业女性的若干弊端,包括职业女性更容易离婚,更容易欺骗配偶,更不可能要孩子,即使要了她们还是不可能感到高兴等等,建议男性们千万不要娶职业女性为妻。显然,这些西方的性别偏见,加上中国的“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又怎么能够增加教育所能产生的婚姻红利呢? 显然,传统的性别文化和制度对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滞后作用,并不是那么直接的、简单的、显而易见的,它是通过教育机会的减少、教育难度的加大,以及教育回报的降低来实现对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的。 对策思考 要进一步加快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缩小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性别差异,就应该围绕如何变革传统的性别文化和制度展开对策思考。对于经济拮据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农村的家庭,我们不仅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而且还要适当地开展勤工俭学,使女生在求学过程中甚至还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加上增加农村办学在时间上的灵活性,以满足农村季节性的劳动力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好地降低或抵消女孩因为户外求学给家庭带来的机会成本。 其次,要改变对女性掌握学科知识能力的传统定式,打破对女性的学科和专业隔离。我们还要鼓励父母支持女儿报考传统的男性学科和专业,引导高等院校根据女学生的性别特点,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充分发挥女性在跨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发展中的性别作用,为女性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和更宽阔的求学领域。 第三,对女生特别是农村女生要减轻家务负担和减少求学压力,对于她们的学业要给与更多的关心、鼓励和指导,尤其是在她们遭遇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要及时地予以帮助和疏导。为了更好地在学习态度、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上对女生提供辅导和咨询,建议构建以学生家长、社区义工以及在读学校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以人为本,以学为重,定期交换信息,适时跟踪服务。第四,要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造更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确保甚至扩大女性通过教育所得到的就业回报。要以男女平等国策作为唯一标准对各种公共立法、各级政府政策规定进行盘点,彻底清除违反国策或与国策不符的内容;另外,在各级政府的劳动管理部门设立性别平等监管办公室,监督和维护本行政区域内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平等关系,在初具规模的劳动力市场和定期的人才交流会上分设必要的监控窗口,及时处理各种性别歧视的投诉,保护女性的劳动权益和帮助她们获得合理的就业待遇。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