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研究中心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成员 | 科学研究 | 教育教学 | 政策法规 | 吉林省妇女学会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旧栏目>>最新成果>>正文
女性主义常用词汇及概念(三)
2011-04-16 09:57   cheny   (点击: )

17.Naming(命名)

命名与女性主义在身份认同、知识和语言的讨论有关。早于第一波女性运动中,美国女性主义者反对女性必须在婚后改从夫姓。部份女性主义者争取为女性命名,以及重新界定女性名号的权利。

(摘译自Dictionary of Feminist Theory,页185;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Women,页1429)

18.Patriarchy(父权)

父权初指以男性作为一家之主的社会结构,及后女性主义讨论将它延伸至普遍的男性主导优势,以揭露社会、政治、压迫经济各层面中男性权威对女性的压迫。父权社会(Patriarchal society)则指以男性和男性声音作为国家领导的社会架构,统治者可以凭藉他的权力操控公共/私密空间(public/private spaces)。

(摘译自Dictionary of Feminist Theory,页200-202; Dictionary of Sociology,页383; Encyclopedia of Feminist Theories,页378-379)

19.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个人的即政治的)

“个人的即政治的”,这观念强调父权辖制在心理方面的根据,MacKinnon(1982)认为这概念表明社会与个体的直接关连,故此要了解关乎女性处境的政治课题,就要了解女性的个人生活。

这是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主要口号,源于Carol Hanisch (1971)。基进女性主义指出,假设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是两个分割的、毫无关连的空间,纯属误导。男性在公共领域对女性的辖制,与男性在家庭对女性的支配,两者间互相扣连、互相支持,女性的个人经验或感受都可以追寻社会根源,透过自觉团体(consciousness raising group)的剖白,女性可以发现个人经验其实是集体经验,是妇女运动制订政治方案的基础。

(摘译自Dictionary of Feminist Theory,页204)

20.Public/Private(公共/私密)

一般理解为公共空间为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范畴,私密空间指家庭,公共/私密的划分蕴含社会建构“男主外,女主内”的二元化性别分工。女性被认为应该留在家中从事家务劳动,甚至为她们附加“先天”的性格特征(如:细心、耐烦),以合理化这套分工机制。

女性主义者反对公共/私密空间二元分立,强调“个人的即政治的”,凸显个人问题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摘译自Dictionary of Feminist Theory,页226-227; Dictionary of Sociology,页431; Encyclopedia of Feminist Theories,页412)

21.Sex(性/生理性别)

女性主义理论将sex定义为个人的生理状况,即他或她在生理结构上为男性或女性。从Kate Millett开始,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首要任务是把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从概念上分开而论,如果生理性别角色(sex roles)不被认为由生理决定的,因此这些角色便有转变的可能。Ann Oakley认为生理性别的差异(sex differences)也许是“大自然”决定,但社会性别的差异(gender differences)则源自文化,而非自然而然的。

(译自Dictionary of Feminist Theory,页256)

22.Sexism(性别主义)

性别主义为男性凌驾女性的一种社会关系模式。当代女性主义认为性别主义的思想及行为不但限制了女性的活动,而且更粗浅生硬地将两性强行分类,因为性别并非源自实质的证据。不少女性主义研究纪录了媒体中的性别主义,例如性别角色定型(sex-role stereotyping),女性角色不是被安排为母亲便是家务佣工(见Williamson,1978)。女性主义语言学家对性别主义用词所进行的研究,说明了语言的性别化及委婉词(euphemism)的使用同样地贬抑了女性(见Lakoff,1975)。

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学派认为,性别主义源自性别身份认同的产生,同时也源自当代文化。Nancy Chodorow(1978)和Dorothy Dinnerstein(1976)指出,女性育儿的责任引发了男性对女性的恐惧,由此演变成性别主义。女性主义社会学家认同认为性别主义是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例如Jessie Bernard(1968)认为性别主义是下意识的及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

因此,对性别主义迷思的解构(deconstruction),是女性研究(women’s studies)的一个重要目标及议程;而呈现性别歧视的主观社会现实和个人经验则是性别研究的起步点和方向。bell hooks(1981)认为性别主义之重要性不是因为它是所有其他的压迫的基础,而是因为它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一种支配形式。

(译自Dictionary of Feminist Theory,页258)

23.Sexual politics(性别政治)

性(Sexuality,涵盖一切与性的各个层面,如性意识、性关系、性生活、性身份等)的政治性格是建基于不平等的性关系,女性主义理论一个主要的论述便将个人生活政治化,指出性别政治乃维护父权制度的基础。

这个名词源自Kate Millett在1970年出版的Sexual Politics一书,这部著作已被公认为西方第二波女性主义的奠基之作.Millett沿用了“个人的即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这句口号的精神,同时也是为了突显性别分工(Divisions of sex and gender)如何筑构父权的社会组织,从经济至家庭组织、神话及宗教。这个概念为女性主义运动提供广泛的理念基础,Millett扩阔了政治一词的理念,泛指一切权力的筑构,并展示了性别政治是界定男/女角色安排的精义所在,她运用历史和文化模型,指出性别政治的结果是女性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中都面对各种压迫;Millet逐项分析父权制度在不同社会领域的运作,包括生物学、教育和强奸,性别政治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是隐藏的、难以察觉的。参看Millet(1970).

女性主义理论已发展了若干个分析模型去检视有关性的结构及资本主义组织的关系,比方说,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反对性是由生理决定的,主张性的含义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基进女性主义则驳斥向女性施行的虐待和羞辱,不能以文化传统来解释,只有性别政治才能透彻地进行批判。

(摘译自Dictionary of Feminist Theory,页264;A Concise Glossary of Feminist Theory,页199)

24.Socialization(社教化)

社教化一般是指个人成为社会成员(Social Member)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悠长的互动过程,个人从中学习怎样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特定的社会位置(如性别、种族、家族关系等)生活。社教化通常是指个人在孩童时期受到的规范化训练,例如老师、父母或朋辈等对其在行为和观念上的影响。在早期,社教化多被认为是一个单向的、由上而下的权威性影响,如权威的父母对无知的孩子的规范,而被教导的一方则被认为是被动和驯服的,由此将既定的社会价值观会通过社教化的过程一代代地传递下去,维持社会的稳定性。这种对社教化单向式的理解近来渐渐受到挑战,首先它并不能解释社会变动的可能性,以及个人在社教化过程中的自主性及复杂的抗衡方式;另一方面,社教化并不是一个可以用简单的线性逻辑来理解的过程,和其他社会关系一样,“施教”和“被教”双方的关系错综多样,而且除了传统的童年社教化过程,个人在不同的社群、关系处境和不同的社会位置(如不同性别身份、年龄、种族身份等)都会受到不同形式的社教化影响,对社教化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施教”和“被教”的线性及单向关系模式。

25.Subordination (从属)

人际关系中蕴藏了各种权力和辖制系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妇女从属是其中主要一环,惟不同时代的理论流派对构成此从属地位的成因有不同重点。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认为男性将女性定义为非男性,缺乏男性特征便是女性,故将她们看作次等的“第二性”,因而将女性视为男性的从属。米勒(Kate Millet)认为女性从属是因为在父权辖制下变成需要依附、不能自立的性别阶层(sex class)。费尔史东(Shulamith Firestone)的理论则强调生育的生理限制是女性从属的根源。

其他基进女性主义者普遍认为男性在“性特质”(sexuality)方面的操控,以及男性本质地要显示强权,例如透过强奸,观看色情刊物等,乃导致女性从属的主因。女性主义人类学者如劳沙杜(Rosaldo)及林菲(Lamphere)等则认为公、私领域的划分,及将女性局限于家庭是置女性于从属地位的主因。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学派如乔多路(Nancy Chowdorow)则强调把母职定型、将男女性别角色刻板化是构成女性从属的基础。

(摘译自Dictionary of Feminist Theory,页279)

来源:女权在线 作者/译写:招璞君、金晔路、陈泽蕾、王惠玲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