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研究中心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成员 | 科学研究 | 教育教学 | 政策法规 | 吉林省妇女学会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旧栏目>>最新成果>>正文
“男女有别”还会走多远?
2008-06-24 17:13   luozc   (点击: )

胡晓红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性别的认识,只有两种选择:非男即女,男女有别。因而,免不了诸多的“二元”对照和冲撞,“男才女貌”、“阳刚阴柔”、“男主外,女主内”……总之,男人有男人的形象和责任,女人有女人的气质和职责,二者泾渭分明,非此即彼。

所以,在以往的社会,偏离性别规定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还会遭到社会的排斥和遗弃。因而,人们不得不按照社会的规定来扮演自己的性别角色,从这个角度上看,一个人的性别就是他的生活和命运。一个“男女有别”便可以囊括对男女的所有规定。

而“男女有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差异基础上的对立,它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根源。西方的形而上学思想自柏拉图以来,特别是现代哲学自笛卡儿以来,二元对立的逻辑一直占主导地位,以致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形而上学家那里,都可以看到“精神——物质”、“主体——客体”、“个人——社会”这样的二元逻辑。对此,美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大卫. R.格里芬(David R. Griffin)指出,现代性的这种二元论的基本倾向在人类文化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受这种二元逻辑的影响,传统的性别观念也沿袭了“不是——就是”的思维方式,把男人和女人完全对立起来,制造了所谓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为男人和女人安排了不同的性别角色。具体说来,“二元对立”的性别观念把女性特征归纳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而把男性特征归纳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的、独立的、理智型的、客观的、擅长抽象分析思辨的。现在一眼就可以看出这种划分的经验主义色彩,而就是这样的性别观念对人们的统治达千年之久。然而,在现代社会,不知不觉中,这个规定却在悄然改变,它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男人和女人的定义……

这种变化首先是从性别分工开始的。现代社会的性别分工从公共领域的角度看,它打破了许多社会分工上性别隔离,从而使男女两性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所谓性别隔离,包括行业上的性别隔离和职业上的性别隔离。行业上的性别隔离是指一些行业属于男性行业,主要由男性来从事,例如,制造业和运输业;而一些行业属于女性行业,主要由女性来从事,例如,服务业和纺织业。而职业上的性别隔离是指在同一行业内,女性居于较低的职位,而男性居于较高的职位。职业上的性别隔离在公共领域随处可见,诸如:医生和护士,经理和秘书,大学教授和小学教师……

从行业的性别隔离和职业的性别隔离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现象,即女性所承担的工作一般都是地位较低而工资较少的工作,总之,在一种职业类别中,妇女总是从事声誉较低的工作。自从女性跨入就业的门槛,性别职业隔离就像一座大山阻隔着女性的发展,而打破这种性别隔离则是拓宽女性发展渠道和改变性别刻板印象的关键所在。

在中国,突破性别隔离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国家行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受“男女都一样”的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的影响以及在“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也能做到”这个口号的推动下,女性在职业选择上表现为一种“去性别化”。她们向女性的生理极限挑战,出现了女子采油队、女子钻井队、女子搬运队、女子代电作业班等。由此,女性进入了传统由男性垄断的行业,打破了行业上的性别隔离,女性的就业范围不断扩大。

而改革开放后,这种“去性别化”的性别分工模式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于是,传统的性别隔离现象迅速得到“复原”,但这种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对打破性别隔离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它造就了第一个女拖拉机手,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第一个女飞行员……冲破了传统的女性禁区,开发了女性的潜能,它与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相结合,使性别隔离的突破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女性自身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对性别隔离的突破不是建立在“去性别化”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女性自身能力和实力的真正发展之上。在这一阶段,女性真的依靠实力做到了男人能做的一切,女科学家,女政治家,女运动员,女实业家,女作家,女军人,女警察……各行各业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她们不断地挑战生理极限和超越女性的局限,在每一次挑战和超越中,她们不断的改变和完善着女人的性别角色。

随着女性大规模地进入公共领域的生产劳动,也改变了私人领域中的性别分工,从而瓦解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带给男女两性的是更多的生活空间。在传统社会,男子养家糊口的角色强化了男人在家中的“大男子主义”的地位,就连位于社会最底层的男人,回到家中也成为“皇帝”,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而在21世纪,女性在社会中作为一支新生力量日益崛起,不仅撑起了半边天,而且有超越男性的趋势。因此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她世纪”,今天的职业女性,她们浑身散发着女性特有的气质和风采:干练、果断,又不乏感性和亲和力,她们正在以出色的表现重新诠释着女性的定义。

当女性走入社会,改变着公共领域的性别分工的模式的时候,私人领域的性别分工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男人开始做着一向被看作是“女人的活”的家务劳动。现代家庭中的男人,下班提篮买菜,回家抱孩子做饭,过日子精打细算……在不知不觉中,男人也具备了过去本属于女人的那些行为和特征,而这一切来的又是那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又是男人性别角色变化与女人性别角色变化的不同之处,它没有经过轰轰烈烈的性别革命,而是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男人的形象。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性别角色的变化,男女的性别分工开始模糊,原来一直被认为是男性的“体力活”,女性借助现代工具可能会做得比男性更好;男性也逐渐“尝试”女性的工作,出现了“家庭妇男”、“幼儿园阿叔”等新的形象。可以说,今日世界,无论从社会分工、生命科学的角度或是从时尚的游戏规则来看,性别差异正逐渐弱化,而且可以预言,社会越发展,性别差异的界线会越模糊,这已经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趋向。

性别分工界线的模糊也带来了性别形象和性别气质的“丢失性别”趋势,这一趋势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在最敏感的时尚界初露端倪。如今,发型已经不再是性别的标志,而且大有男女逆转的趋势,男人的头发越留越长,女人的头发越剪越短;服饰也不再是某一性别的专利,男人穿花衣、带耳环成了新男人的时尚;而具有西装特点的职业女装则成为现代女人必备的行头。除此之外,无性别的牛仔服更是长盛不衰……这些曾经被看作“不男不女”的打扮,今天却成为一种时尚,人们甚至从中发现了美,越看越顺眼……从今天男女的打扮中就可以看出,现代性别气质所追求的是一种趋同,男人越来越追求解脱、放松和消闲自在,而女人也越来越自立、自强,追求事业的成功……在今天这个开放的年代,不论男女,都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这个自由的获得与人们性别期待的变化不无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性别期待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几代女人陶醉在“高仓健”和“史太龙”等男子汉形象中,而现代女性不会在寻找“男子汉”中迷失自己,相反,她们更加欣赏感情细腻、懂得关怀的男人。因而漂亮、温柔、极富同情心和情感丰富的“花择类”成为今天女孩新宠。这正如《中国青年报》11月5日一篇名为《娱乐圈进入男色时代》的文章所指出的那样:“社会开始把漂亮的小白脸重新推上偶像的峰尖,这大概体现了社会上男女价值观日益平等的一种趋向——男色同女色一样可以被纯粹化表面化地品评一番,男色时代的背后,是蓬勃生长着的女性文化的日趋强悍。”同样,曾经琼瑶小说中婀娜多姿、小鸟依人的女孩能够得到男人的喜爱和追求,而今天的《我的野蛮女友》则让男人眼前一亮。现代社会,独立、有个性的女孩更能赢得男人的尊敬和爱恋。在这样新的性别期待下,造就了现代社会中新的性别气质,男人能更加率性而为,更重视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更接近生命的本真状态;女人也不再扮演依赖的柔弱角色,独立、有主见、追求自我成为现代女性的新宠。

可以说,在未来社会中,男女将会仅仅成为一种生理标志,而不具有其它意义的差别。每个男性个体和每个女性个体对各自的穿着、行为和性情的选择和表现,首先依据的是其个性,而不是性别。这样,在未来社会中,人类的性别将不简单地以“男人”或“女人”两极对立的方式而存在,而是一个包含了两性特质的多元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千差万别的,丰富多彩的。

联系方式:

胡晓红:E-MAIL:huxh390@nenu.edu.cn

附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查新委托书.doc已下载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